
在生活中,心臟驟停的悲劇隨時可能發(fā)生。當意外突然降臨,每一秒都關乎生死。而現(xiàn)場心肺復蘇,作為挽救生命的關鍵技能,能夠在專業(yè)救援到來之前,為患者爭取寶貴的生機。掌握這一技能,就如同握住了開啟生命之門的鑰匙,或許在某個關鍵時刻,就能成為拯救他人生命的英雄。下面,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現(xiàn)場心肺復蘇的關鍵步驟與重要細節(jié)。
在進行心肺復蘇前,首要任務是迅速且準確地判斷現(xiàn)場狀況與患者狀態(tài)。這是整個急救流程的基礎,每一個判斷都關乎后續(xù)救援行動的方向與效果。
確?,F(xiàn)場環(huán)境安全是急救的前提。若身處危險環(huán)境,如火災現(xiàn)場、漏電區(qū)域、交通繁忙的馬路等,不僅無法順利實施急救,還可能讓施救者與患者都陷入更大的危險之中。當發(fā)現(xiàn)有人倒地需要急救時,應迅速掃視周圍環(huán)境,查看是否存在明火、漏電跡象、車輛沖撞等危險因素。若有危險,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盡快將患者轉移至安全地帶。在轉移過程中,如果懷疑患者有頸椎損傷,務必特別小心,采用正確的搬運方法,如使用脊柱板、多人協(xié)同搬運等,保持患者頭部、頸部和身體在一條直線上,避免因不當搬運造成脊髓損傷,加重患者病情。
快速判斷患者意識至關重要。施救者應迅速輕拍患者雙肩,并在患者雙側耳邊大聲呼喊:“你怎么了?” 觀察患者是否有眨眼、肢體活動、發(fā)聲等反應。若患者毫無反應,即可初步判斷其已失去意識。這一過程需在極短時間內完成,為后續(xù)急救措施爭取時間。例如,在公共場所發(fā)現(xiàn)有人突然倒地,施救者應在第一時間沖上前去,按照上述方法快速判斷患者意識。
緊接著,要快速檢查患者的呼吸和脈搏。觀察患者胸部有無起伏,同時將耳朵貼近患者口鼻,感受有無氣流,時間一般不少于 5 秒但不超過 10 秒。對于非專業(yè)人員而言,在緊急情況下,如果難以準確判斷患者呼吸是否正常,可默認患者呼吸停止,立即進行心肺復蘇,以免延誤搶救時機。而專業(yè)人員在判斷呼吸的同時,還需檢查頸動脈搏動。用食指和中指觸摸患者喉結旁開兩指(約 2 - 3 厘米)的位置,感受有無搏動,檢查時間同樣為 5 - 10 秒。需要注意的是,檢查過程要專注、準確,避免因慌亂而做出錯誤判斷。
胸外按壓是心肺復蘇的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,通過有節(jié)奏地按壓胸部,模擬心臟的自然收縮與舒張,為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血液灌注,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。
患者需仰臥在堅實的平面上,如地面、硬板床等,以確保按壓效果。施救者跪在患者一側,將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兩乳頭連線中點,這是胸外按壓的最佳位置。找準位置后,另一只手重疊其上,手指交叉并翹起,使其離開胸壁,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按壓過程中肋骨骨折等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概率。例如,在急救現(xiàn)場,施救者應迅速將患者放置在合適的平面上,準確找到按壓點,為后續(xù)按壓做好準備。
正確的按壓手法對于保證按壓效果至關重要。施救者雙臂要伸直,垂直于患者胸部,用上半身的力量進行按壓。按壓時,要保持穩(wěn)定且持續(xù)的壓力,避免出現(xiàn)忽快忽慢、忽輕忽重的情況。同時,手掌根部始終不能離開按壓部位,防止按壓位置偏移。每一次按壓都要讓胸廓充分回彈,以利于心臟血液回流,為下一次按壓創(chuàng)造良好條件。在實際操作中,施救者可以通過不斷練習,逐漸掌握規(guī)范的按壓手法,提高按壓的準確性和有效性。
按壓深度和頻率直接影響心肺復蘇的效果。對于成人患者,按壓深度至少要達到 5 厘米,但不宜超過 6 厘米。按壓深度過淺,無法有效推動血液循環(huán);而按壓深度過深,則可能導致肋骨骨折、內臟損傷等嚴重并發(fā)癥。按壓頻率需保持在每分鐘 100 - 120 次,這樣的頻率能夠在保證心臟有效泵血的同時,避免心臟過度疲勞。為了更好地掌握按壓深度和頻率,施救者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,如按壓反饋設備,或者通過有節(jié)奏的計數(shù)方式,如 “1、2、3……”,來確保按壓操作符合標準。
開放氣道是心肺復蘇的關鍵步驟之一,只有確保氣道通暢,才能保證后續(xù)人工呼吸時氣體能夠順利進入肺部,實現(xiàn)有效的氣體交換。
在開放氣道前,首先要清理患者口腔內的異物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,這一動作能夠防止異物在清理過程中誤吸入氣道深部。然后,用手指(或纏上紗布、手帕等柔軟物品,避免損傷口腔黏膜)小心地清除口中可見的異物,如嘔吐物、痰液、血塊、食物殘渣等。如果患者佩戴有假牙,并且假牙已經(jīng)松動或可能阻礙氣道通暢,也應及時取出假牙。例如,當患者因嘔吐導致口腔內有大量嘔吐物時,施救者應迅速將患者頭偏向一側,及時清理異物,為開放氣道做好準備。
清理完口腔異物后,采用仰頭抬頜法開放氣道。施救者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額,用力向后壓,使頭部后仰;另一只手放在下頜處,向上抬起下頜。通過這兩個動作的協(xié)同作用,能夠有效打開氣道,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暢。在操作過程中,要注意力度適中,既不能過度用力壓迫患者頸部,導致氣道受壓或頸椎損傷,也不能用力不足,影響氣道開放效果。同時,要密切觀察患者氣道是否暢通,確保氣體能夠順利進出。
人工呼吸是心肺復蘇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過向患者肺部輸送空氣,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氧氣,維持生命活動。
口對口呼吸是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。施救者用放在患者前額的手捏住患者的鼻翼,防止吹氣時氣體從鼻腔漏出。然后深吸一口氣,用自己的嘴嚴密地包住患者的嘴,確保完全覆蓋,不能有縫隙。接著,緩慢而持續(xù)地吹氣,吹氣時間約 1 秒,同時觀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。若看到患者胸廓有明顯起伏,說明吹氣有效;若胸廓無起伏,應檢查氣道是否通暢,重新調整吹氣方法,再次嘗試。每次吹氣的量一般為 500 - 600 毫升,避免吹氣過多或過快,導致胃部脹氣。
在某些特殊情況下,如患者牙關緊閉無法進行口對口呼吸時,可以采用口對鼻呼吸。施救者緊閉患者的嘴,用手捏住患者的鼻翼,然后通過患者的鼻腔進行吹氣。吹氣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與口對口呼吸類似,同樣要保證吹氣時間、觀察胸廓起伏,以及控制吹氣的量。在進行口對鼻呼吸時,由于鼻腔相對較窄,吹氣時可能需要適當增加力度,但也要注意避免過度用力損傷鼻腔黏膜。
在進行心肺復蘇時,要按照胸外按壓、開放氣道、人工呼吸的順序循環(huán)操作。每進行 30 次胸外按壓后,進行 2 次人工呼吸,如此反復,形成一個完整的心肺復蘇循環(huán)。在急救過程中,施救者要保持冷靜、專注,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,直到專業(yè)急救人員到達現(xiàn)場,或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。同時,周圍人員應積極協(xié)助撥打急救電話 120,并準備好患者的相關信息,以便急救人員能夠快速了解病情,采取更有效的救治措施。
現(xiàn)場心肺復蘇是一項在關鍵時刻能夠挽救生命的重要技能。通過掌握精準的判斷方法、規(guī)范的操作步驟和持續(xù)的急救毅力,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生命的守護者。希望大家都能重視心肺復蘇技能的學習與培訓,讓這一生命的接力棒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發(fā)揮出最大的作用,為更多的生命帶來希望。